恩平市三山村创建社区康复站,为因病因残致贫村民提供康复性治疗,有效缓解家庭压力,形成三山模式。图为年逾六旬的三山村村民影姨正在接受治疗。 精准扶贫、精准脱贫已成热词。十八届五中全会和刚结束的中央扶贫工作会议提出,到2020年全国7000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,贫困县全部摘帽。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也提出,扶贫开发是我省实现全面小康的一个短板,必须补齐,确保十三五末全省贫困人口全部脱贫。 11月7日,江门市召开精准扶贫工作新闻发布会。记者了解到,江门市在全省最早提出了精准扶贫、精准脱贫的创新举措。去年10月,江门市率先提出精准扶贫,精准脱贫工作思路,并于12月出台了《关于统筹推进江门市城乡扶贫开发工作的方案》(下称《方案》),全面推进城乡精准扶贫、精准脱贫工作,在扶贫攻坚的思路上先人一着,在行动上是先走一步。 经过整整一年的探索与实践,江门市目前已实现贫困户精准脱贫任务、贫困村精准脱贫目标以及103项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目标三个全面完成。 其中,预计到今年底,全市80条贫困村内的1000多户4000多人的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300多元,贫困村以外2800多户8800多人的农村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500多元,全部实现脱贫;纳入帮扶范围的城镇3500多户困难家庭,至11月底已有468户实现脱贫并退出了低保。 先行一步的江门,已走出了一条统筹城乡、精准扶贫、精准脱贫的新路子! 【探索】 转变思路创出两个率先 精准扶贫,精准脱贫是去年底以来市委、市政府实施的重大民生项目之一。去年12月,《方案》印发实施,标志着江门市扶贫攻坚工作转变思路,走向城乡统筹、精准帮扶的新道路。就此,江门市政府党组成员容福华在11月7日召开的江门市精准扶贫工作新闻发布会中,以两个率先作了总结。 第一个率先,是将城镇贫困户纳入扶贫开发帮扶范围,实现扶贫对象城乡全覆盖。扶贫不能只盯住农村,有时城镇的贫困户生活更加困难。《方案》实施后,江门市创新性将城镇有劳动能力的困难家庭纳入精准扶贫帮扶范围。由此,改变了过去只以农村贫困村、贫困户为帮扶对象的传统做法,实现扶贫对象城乡全覆盖。容福华说。 第二个率先,是将扶贫工作与守住绿水青山及实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相结合,破解了贫困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难题。通过对守护农村绿水青山,发展绿色循环经济GDP,实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村集体,给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补助和资源激励型财政补贴的帮扶模式,江门市找到了解决保护生态与加快发展之间矛盾的办法,夯实了资源管护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机制基础,建立起扶贫长效机制,有效推动精准扶贫、精准脱贫。 【经验】 创新帮扶方法授人以渔 经过一年的探索与实践,江门市精准扶贫工作现已取得明显成效。回顾一年来的工作,江门市政府党组成员容福华表示,江门市主要围绕六个精准(对象要精准、项目安排要精准、资金使用要精准、措施到位要精准、因村派人要精准、脱贫成效要精准),抓好三个创新,突出三个选准,实现三个转变。 一是创新工作目标,选准帮扶对象,扶贫工作重点由帮助发展村集体经济向帮扶贫困户脱贫转变;二是创新资金使用方式,选准资金投放方向,村干部工作重点由发展集体经济增加村委会收入向守护绿水青山、提供公共服务转变;三是创新帮扶方法,选准帮扶措施,帮扶方式由传统的授人以鱼向授人以渔转变。 尤其是在创新帮扶方法方面,江门市着眼建立长效机制,进一步凸显了精准的帮扶思路。面向农村贫困户,江门市不仅实施了现代农业扶贫,创新利用公司+基地+农户、合作社+农户等模式,还创新打造了台山开发扶贫APP手机终端、恩平农村淘宝村级服务站等互联网+扶贫模式,引导和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。 至于城镇贫困户,江门市则在进一步提高低保标准和月人均补差、全面启动低收入家庭救助机制的基础上,实施了一户一策的精准帮扶,有侧重开展助就业、助学、助医和其他措施帮扶。如新会区探索建立社工介入精准扶贫机制,在江门市会城、江门市崖门、江门市双水、江门市罗坑四个镇街试点实行2+1扶贫模式。 【部署】 推进城乡低保一体化 谈到下一步工作,江门市政府党组成员容福华表示,江门市将进一步抓好统筹城乡精准扶贫、精准脱贫工作,建立贫困户进入与退出机制,对帮扶对象实行精准帮扶、动态管理,做到能看见效果,也要接受社会监督,并调动社会因素参与对象帮扶。 在进一步提高村集体可支配收入方面,将从2015年的10万元以上,提高到2018年的20万元以上,满足村集体守护青山绿水,提升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,为百姓服务;进一步推进城乡低保一体化,力争在新一轮扶贫工作任务完成后,实现全市城乡低保标准一体化。同时,也将有针对性地着力改善相对落后老区村的居住环境、农田水利设施、行路难、饮水安全等问题,进一步加大投入,加强老区建设,让当地群众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。
|